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网站欢迎您!

学术交流

【凝聚态物理-北京大学论坛 2025年第23期(总634期)】高效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设计

发布日期:2025-10-22   点击数:

主讲人: 郑子龙 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
地点: 物理大楼中212报告厅
时间: 2025年11月6日(周四)下午3:00-4:30
主持 联系人: 杨学林 xlyang@pku.edu.cn
主讲人简介: 郑子龙,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。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,并于2012年在同校取得博士学位。2014-2018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光电器件中电荷转移理论研究。2018年入职北京工业大学,开展高效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的设计。在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、国家自然基金委(重点项目、面上项目)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、北京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等项目的支持下,发展了“微观电子态-介观形貌结构-宏观器件性能”的跨尺度设计工作;在百纳米尺度形貌结构模型基础上,结合材料制备与器件优化,取得晶硅、钙钛矿以及有机太阳电池研究的重要进展,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,包括Nature Reviews Materials、Nature Materials、Nature Energy、Nature Communications等。

摘要 (Abstract) 双碳”规划中太阳能发电将在2050年成为我国第一大电力来源(占比39%),太阳电池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光敏活化层产生光生载流子,是光电转换的核心功能材料;按材料属性可分为有机体系、无机(包含有机-无机杂化)体系材料。光电物理转换过程分为三步:光生激子、激子解离和载流子抽取;其工作原理都是光生激子与载流子发生的微观“粒子”能量转换。困扰上述太阳电池材料发展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,是载流子复合湮灭对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。我们开发融合材料介电属性的新密度泛函方法,以微观模型计算精度和运算速度大幅提升为前提,对介观分子动力学形貌进行空间分割和局部电子态并发计算,结合Kinetic Monte Carlo方法扩展模型空间尺度,实现近宏观 “真实薄膜”中光生载流子输运的理论研究;采用“微观-介观-宏观”多维协同研究策略,揭示了太阳电池材料“元素组成-结构形貌-器件性能”的构效关系,为研发新型、高效太阳电池等光电转换材料铺垫重要的理论基础。



版权所有 © 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

Institute of Condensed Matter and Material Physics, Peking University